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翻石鷸.Ruddy Turnstone.2024



翻石鷸以其獨特的覓食方式而聞名,常用短而尖的喙翻動石頭、貝殼和其他碎片來捕捉藏在下面的無脊椎動物,如沙蠶、螃蟹和昆蟲。它們也會吃腐屍和植物材料,經常可以見到牠在蚵殼堆中找出殘餘的蚵肉進食。

喜歡棲息在潮間帶、河口沼澤和礁石海岸等濕地環境,經常成群活動,並且在遷徙時會形成鬆散的群體,繁殖於北極圈的凍原帶,冬季則飛往全球各地的海岸線過冬,包括西歐、非洲西北部、南非、印度、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南美等地,臺灣大多是過境性質,但也有部份度冬族群,在彰化濱海潮間帶度冬的族群,會在漲潮時固定棲息在特定的魚塭堤岸相當壯觀(與其他多種水鳥混群)。

成鳥繁殖羽黑白並間有橘紅色斑塊,臉部為黑白相間的大花臉,加上腳短身型稍腫胖,彷彿是小丑的化身,在鷸科鳥中是相當獨特容易辨識的,幼鳥則為由灰褐不同深淺程度而形成的花紋,但身形與成鳥相同,亦不難辨識,嘴喙楔形感覺十分強壯有力,這也是牠在亂石堆中翻找食物的利器,學名:Arenaria interpr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黑冠麻鷺.Malayan Night Heron.2025

記得自己在大學、研究所讀書時(1986~1992),校園內並沒見到什麼黑冠麻鷺,可是當完兵輾轉回到母校當行政人員時(1997),校園內就有黑冠麻鷺築巢的情形,後來開始拍鳥,台北植物園的黑冠麻鷺已成為了迎賓鳥,之後各地公園綠地與校園內,黑冠麻鷺就成為了普遍的存在。 直到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