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蒙古鴴繁殖羽.Lesser Sand Plover.2025



蒙古鴴( 學名:Anarhynchus mongolus ),又稱蒙古沙鴴或小沙鴴,是一種小型的涉禽,主要在西伯利亞東北部、堪察加半島和司令群島等地的裸露沿海平原、苔原和高山林線以上地帶繁殖。直接於裸地窪地下蛋孵卵,幼鳥孵出後即能自行活動。非繁殖期會遷徙至東亞、東南亞、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及太平洋諸島的沙灘、泥灘、河口、湖泊邊緣以及附近的沼澤、草地和農田地帶度冬,在台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同時也是普遍的過境鳥,8-10月秋過境時羽色不明顯較容易被略,4-5月春過境時大多轉為繁殖羽,較易觀察,春過境時間會比鐵嘴鴴稍晚,在5月時所見大多為蒙古鴴,3月底時則多為鐵嘴鴴。

繁殖羽時前額有一白斑,頭頂至後頸呈淡紅褐色。過眼線為黑色,上緣有白紋。喉部和上頸白色,下頸、後頸和胸部為紅褐色,上緣有一條黑色線。體背及翼上覆羽為一致的灰褐色,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灰褐色,基部白色,飛行時形成明顯的白色翼帶。下胸、腹部和尾下覆羽為白色。非繁殖羽(冬羽)與東方環頸鴴較相似,以脖子後方是否有白頸環來區別(東方環頸鴴有)。

照例放上請ChatGPT生成的圖鑑圖,不過因為蒙古鴴與鐵嘴鴴實在不易區別,生成的圖片也難以作為辨識上的參考,可惜……【這裡有蒙古鴴與鐵嘴鴴辨識上的參考,請卓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黑冠麻鷺.Malayan Night Heron.2025

記得自己在大學、研究所讀書時(1986~1992),校園內並沒見到什麼黑冠麻鷺,可是當完兵輾轉回到母校當行政人員時(1997),校園內就有黑冠麻鷺築巢的情形,後來開始拍鳥,台北植物園的黑冠麻鷺已成為了迎賓鳥,之後各地公園綠地與校園內,黑冠麻鷺就成為了普遍的存在。 直到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