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嘴鷸學名:Xenus cinereus,又稱反嘴鷸(這個名字雖然比較普遍被使用,但個人因為有「反嘴鴴」這個物種容易在名稱上混淆,所以偏向不使這個名稱),是一種屬於鷸科翹嘴鷸屬的中型涉禽,也是鷸科鳥類中唯一嘴喙上翹的物種(斑尾鷸僅微上翹,不算)。腳偏短,形成稍矮胖的感覺,左搖右晃走動的模樣有些像翻石鷸。翹嘴鷸的嘴喙長而上翹,呈黑色,腳為鮮橘紅色。身體上部羽色為深灰褐,腹部白。
遷徙性的水鳥,繁殖於歐亞大陸北方西伯利亞地區,冬季會遷徙至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東非等地海岸度冬。在台灣主要於過境期於海岸溼地出現,通常於春季(4-5月)和秋季(8-9月)觀察到,常呈小群活動會與其他水鳥混群。繁殖於西伯利亞的森林沼澤和苔原地區,在陸地上築巢,巢材以草和樹枝為主。每巢會產下4-6顆卵,孵化期約為13-14天。雛鳥由雙親共同照顧,約20天大後即可離巢。牠們會在泥灘或水邊覓食,以長而上翹的嘴喙在泥中翻攪尋找食物,食物主要為小型無脊椎動物,包括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和蠕蟲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黑冠麻鷺.Malayan Night Heron.2025
記得自己在大學、研究所讀書時(1986~1992),校園內並沒見到什麼黑冠麻鷺,可是當完兵輾轉回到母校當行政人員時(1997),校園內就有黑冠麻鷺築巢的情形,後來開始拍鳥,台北植物園的黑冠麻鷺已成為了迎賓鳥,之後各地公園綠地與校園內,黑冠麻鷺就成為了普遍的存在。 直到1990...

-
彎嘴濱鷸( 學名: Calidris ferruginea ),又名滸鷸(「滸」字最有名的用法在水滸傳,讀音為「虎」),是一種小型涉禽,以其彎曲向下的喙而得名。在亞歐大陸北部(通常是西伯利亞的苔原)繁殖,冬季則遷徙至非洲、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過冬,台灣為過境中繼站。 夏羽...
-
↑.繁殖羽(夏羽)的比較.↓冬羽(非繁殖羽)的比較 鐵嘴沙鴴(大沙鴴)與蒙古沙鴴(小沙鴴)羽色十分相像,尤其現在是春過境期,大家都在想搞清楚兩者的辨識要領,整理一下方便比對區別,也利用AI( Grok 查的結果還不錯)幫忙,順便也提供給大家參考,不過現實上牠們如果沒站在一起...
-
五色鳥近年被提昇為台灣特有種,是中、低海拔很普遍得見的鳥種,四、月間開始尋找適當的樹幹鑿洞築巢,選擇的樹幹通常是已有乾枯病癥且其樹幹的生長角度必需是挖入後不易積水的,所以適合當巢位的樹幹上通常會有歷年留下數個歷史巢洞,而使用舊洞繁殖的例子雖有,但不是很多(同一年同一個巢洞育雛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