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台灣山鷓鴣(深山竹雞).Taiwan Hill Partridge.2025



台灣山鷓鴣(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是台灣特有種的山鷓鴣科鳥類,雖然又名『深山竹雞』,但不是只出現在較高海拔的山區,海拔100公尺左右的山區還是會有牠們的蹤跡,喜歡闊葉林或混合林的林緣及濃密的林間,個性隱蔽羞怯不易現身,但鳴聲響亮多變化,透過鳴聲可以知道牠們還算普遍。

頭部有頂冠及後頸為栗褐色,臉部及喉部有醒目的黑白斑塊;胸部偏灰褐,腹部呈灰白色,兩側具黑白相間的縱斑;背、翅的羽色多為褐色,帶細緻的黑色斑點,利於隱蔽。嘴黑色,腳紅色,雌雄同羽。

台灣留鳥,成對或小群活動,常在林下落葉層緩慢覓食,警戒心強,遇擾常迅速奔跑隱匿於草叢雜食性,以種子、漿果、嫩芽、昆蟲與蠕蟲為主。叫聲為響亮的「ku-ku-ku-ku」節奏性漸次高昂的鳴聲,晨昏時特別頻繁。台灣較為穩定會現身的地點在:大雪山林道23.5K、坪林上坑子口山區。

Chat-GPT生成圖如下,各部位好像都沒錯,但整體看來怪怪的……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黑冠麻鷺.Malayan Night Heron.2025



記得自己在大學、研究所讀書時(1986~1992),校園內並沒見到什麼黑冠麻鷺,可是當完兵輾轉回到母校當行政人員時(1997),校園內就有黑冠麻鷺築巢的情形,後來開始拍鳥,台北植物園的黑冠麻鷺已成為了迎賓鳥,之後各地公園綠地與校園內,黑冠麻鷺就成為了普遍的存在。

直到1990年代至2000年初,黑冠麻鷺在台灣仍歸類為「稀有留鳥」,主要棲息分佈於低海拔山區(如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及竹林),並且因為習性隱密,賞鳥人很難觀察到牠們。然而,進入 21 世紀後,黑冠麻鷺的族群開始快速擴張,並逐漸從山區走向平地,甚至大量出現在都市的公園、校園和人造綠地中,成為隨處可見的鳥類。這個變化讓黑冠麻鷺從「稀有」變成「常見」,也因為親民不怕人,因此被台灣民眾戲稱為「大笨鳥」。

黑冠麻鷺擴散原因尚未有公認的確定解釋,但可能因素包括:①氣候變遷:影響其從山區向低地遷移。②都市綠地增加:提供更多適合棲息的環境,如草地及人工濕地。③保育意識提升:減少除草劑使用及改善公共空間生態。④食物來源充足: 有學者推測,都市草皮可能因為人為引進了外來種的蚯蚓,提供了黑冠麻鷺更穩定的食物來源,加速其族群成長。⑤適應性強: 台灣的黑冠麻鷺展現出對人類的高度適應性,牠們能在高人口密度的環境中生存繁殖,甚至在靠近人類建築物的地方築巢。

不過就個人的觀察,上述原因在21世紀與20世紀末並無大幅變動,這些原因或許是黑冠麻鷺適應都會環境的理由,但卻無法作為牠們突然大量出現的原因,也許冥冥之中有無法解釋的關鍵因素發生。

因為網路社群發達的緣故,在2024年泰國曼谷的公園中出現了一羽黑冠麻鷺,引發許多當地鳥友朝聖拍攝的熱潮……聽在台灣鳥友的耳裡是否難以置信?還有牠是以馬來半島為名的(Malayen Night Heron),在馬來西亞牠也還是屬於較稀有的留鳥,這情形也反映出我對黑冠麻鷺在台灣的擴散原因會有那麼大的疑惑了(上述理由在這些地區同樣存在)。

繁殖初期,雄鳥會在樹林的高枝上發出宏亮且低沉的「嗚...嗚...」鳴叫聲,主要是在黎明前或入夜後,用來吸引雌鳥。這種鳴聲在繁殖季時徹夜不止,很容易辨識。通常是單獨築巢,不會像其他鷺科鳥類一樣形成大型群落。牠們的巢多半會築在榕樹、樟樹或竹林等高大且枝葉茂密的樹木上,以增加隱蔽性。巢材為枯樹枝,相對簡略,公、母鳥共同育雛,

主要以蚯蚓為食,尤其在雨後的草地上經常可以看到牠的身影。靜靜佇立,彷彿在傾聽地底蚯蚓的活動,而後猛烈出擊並進行拔河活動,食物到口;也會吞食軟體動物、兩棲爬蟲等,包括蟾蜍。

幼鳥在巢中



幼鳥羽色與成鳥不同


成鳥覓食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關於餵食誘拍的個人看法



這是個很擾人的議題,有些『衛道人士』一直在就這個部分大加撻伐,找出一些不太像是科學實證的說法來作為攻擊的理論依據,個人大部分是不贊同的,但不表示我是完全支持餵食,尤其是籠拍,個人十分反對。餵食的正反效應,還是要看科學實證而定,不過目前看到的幾乎是倫理學上的辯證……(我沒有說倫理學不科學喔,這不是本篇文章要探討的)

議題一:餵食會讓鳥類喪失生存能力。
沒任何證明不繼續餵食這些鳥類就無法生存,也沒有實證鳥類除了餵食物外不會去找其他的自然食材。

議題二:餵食會讓鳥類喪失對人類的戒心,
鳥類對無威脅的物種本來就不需要太警戒(不然牛背上會何有那麼多的黃頭鷺、八哥等?),人類變成不是威脅牠的物種不是好事嗎?動物對天敵的警戒是不會因餵食而消失的。

議題三:餵食會讓鳥類容易被天敵獵捕。
天敵獵捕獵物是自然,沒有餵食,獵物也會被獵捕,看不出它們的相關性在何處?

議題四:餵食會讓鳥類的營養不均衡。
針對籠養鳥類的觀察,太過單一的食物的確是會有營養不均衡的情形,不過野生鳥類應該不會只吃餵食物而不去自行尋找其他食物源吧?

議題五:候鳥會因為餵食而不繼續遷徒。
這種情形未發生過,但老是被提出,竟然還有人當這是想當然爾的事。

議題六:餵食誘拍是不自然的。
的確不自然,但與鳥類的生存威脅也不相關。

議題七:國外禁止餵食例。
在英國的格林威治生態公園(請參考:Stormcabbirds的頻道,他並未對餵食發表看法,僅參考其畫面),同在一個公園的不同角落就有餵鳥台(在樹林區)及禁止餵食公告(在景觀湖),由畫面鄉個人認為『禁止餵食』是站在人類景觀上的考量而非站在鳥類的立場。所以看來是餵食不要被非拍鳥人看到即可。(站在人類的觀點)

議題八:主張國外的餵鳥台是對度冬鳥的適度協助,且有相關的研究結果支持,而非贊成餵鳥行為。
對一般鳥的餵食,有何不利影響?除了以上的人類倫理思考邏輯外,也無研究認為會對鳥類造成不利影響。

我想拍鳥的原罪在於大辣辣地擺放還算昂貴的器材,還群聚,又很顯眼地讓人無法忽視而產生反感……所以我偏愛自己在山野間找鳥拍,但不可免俗地,公眾鳥點就是有它的方便性,有很多難以找到的好鳥……進入這個領域,會發現鳥友人都很好,沒進入這個領域,感覺這些拍鳥人與一般人格格不入……而不少衛道人士則是利用了公眾鳥點的便利拍了不少照片,但又反過頭來批判這群拍鳥人,仿佛他們是人間的清流,勇於挺身而出,要撥亂反正、斬妖除魔。

野鴝(雌)



野鴝(雄)



日本歌鴝



棕三趾鶉



紅頭伯勞



烏灰鶇



赤頸鶇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五色鳥預拍攝.Pre-release capture on Taiwan Barbet.Z50ii



過往在拍攝五色鳥入、出巢時,就是耐心等候與觀察、猜測五色鳥的起身動作後按住快門高速連拍……而五色鳥常有假動作造成快門誤按,但常常又在假動作後才突然行動,又讓人措手不及。使用預拍攝功能(Nikon稱之為『高速畫面捕捉』)的方式就不同了,因為是在按快門前的1秒開始紀錄(看機身設定,Z50ii可以設定0.3、0.5、1秒三種數值),所以在看鳥起飛或降落至定點時才按快門就很OK,甚至稍慢一些會更好。(才可少拍一些靜止的畫面幀數)【註:Nikon對於預拍攝功能的名詞上有『預先釋放捕捉』、『高速畫面捕捉』等,看來新功能的名字還不是很穩定。】

大溪這巢五色鳥高度約2米多一些,幾乎是平視角拍攝,而且因為是在苦楝的截幹部位中央鑿洞,外圍有癒傷圓環再是牠們的巢洞,畫面上也十分和諧美觀,並鳥友稱之為『大溪豪宅』。因為對面較無可停棲的枝幹,所以親鳥幾乎都是從同一棵樹的樹冠逐次下降再飛身入洞,與洞口的拍攝焦平面較為接近,感覺相機都能對到親鳥入巢時的焦(並非鎖在巢洞),至於出巢,相機從巢洞口開始追焦,大概三張後就開始追不到,再多幾張就直接對到後方背景了,這部分和機身能力較相關了(鏡頭的對焦整度也要能跟得上才行)。

使用器材與設定如次:Nikon Z50ii + FTZ ii + AF-I Nikkor 300mm/F2.8,上腳架,未用快門線。設定後鍵對焦,3D鳥主題,快門1/4000,光圈4~5不等,自動ISO,連拍為C30(畫質只能是 Normal JPG)。

回巢的照片,可以看到親鳥攜回的食物,有螽蟴、蝗蟲、薄翅蟬、熊蟬、紅色果實等,在其他鳥友的觀察,還有蜘蛛、竹節蟲等,個人還曾見過咬其他幼雛回巢餵食的紀錄!(因為圖床的關係,目前只剩咬其他幼鳥回巢的照片可看,請見諒。)















出巢的畫面,這就考驗器材的追焦能力,Z50ii 大概在第3、4張以後就追不到了……





















台灣山鷓鴣(深山竹雞).Taiwan Hill Partridge.2025

台灣山鷓鴣(學名: 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是台灣特有種的山鷓鴣科鳥類,雖然又名『深山竹雞』,但不是只出現在較高海拔的山區,海拔100公尺左右的山區還是會有牠們的蹤跡,喜歡闊葉林或混合林的林緣及濃密的林間,個性隱蔽羞怯不易現身,但鳴聲響亮多變化,透...